安眠药,吃还是不吃?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9-09
在精神科门诊,有不少患者因为睡眠不佳而前来就诊。有时,医生会开给患者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让其使用。有些患者对于安眠药总有一种不那么信任的感觉,心想,这药一旦吃上那可就上瘾了呀!那么,对于老百姓通俗所说的安眠药,是吃还是不吃呢?
医学上对“失眠”有明确的定义,普通人偶尔出现睡眠问题,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失眠”的帽子。医学上所定义的失眠,是指每周3次连续一个月以上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比平素提前一个小时及以上醒来)、睡眠维持困难,且严重影响白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损害正常的社会功能。偶尔(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出现上述情况,不应轻易诊断为失眠。
当被确诊为睡眠障碍后,就应积极配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中的一部分。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又可以分为三代:代的巴比妥类、水合氯醛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已基本被后代药物代替。第二代是苯二氮卓类,比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等。第三代主要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等等。此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也可对抗失眠。对失眠的治疗我们倡导按需服用。
其实,几乎所有的催眠药物长期使用都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并且在突然停药的时候导致更加严重的失眠。有些患者会因为服药导致依赖性而不去服药,从而导致失眠加重,影响加大。长期使用(尤其是老年人)安眠药,的确存在损害认知功能的风险,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失眠不加干预也会损害认知功能。毕竟,长期睡不好而产生的影响要比安眠药本身带来的影响更大。对此,专科医生会对用药的风险和获益作评估,从而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有些患者一旦出现睡不着的症状,就自行使用镇静催眠药。但事实上,失眠只是冰山一角,水下有可能潜藏着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等疾病。若不针对基础疾病开展治疗,而是单纯使用镇静催眠药,较终结果往往是掩盖病情,造成基础疾病的恶化。
失眠是一个症状,使用安眠药是对症治疗,所以要积极寻找失眠的原因。在为失眠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透过失眠的表象找到其下潜藏的基础性疾病,如此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可引起失眠,因此患者应先去相关科室就诊,以明确是否患有睡眠呼吸障碍、冠心病、甲亢等疾病。只有控制了躯体疾病,失眠才有可能缓解。
镇静催眠药应在精神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比如医生会告知患者在服用了一些睡眠药物之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嗜睡等症状,所以在服药期间要尽量避免驾驶车辆、操作机器等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作。不同的失眠患者疾病表现存在差异,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是睡眠不实,有的则是早醒,所以不能听别的病友说某种安眠药“好”就自行使用,更不提倡自行通过网络购买。
所以,医生开给你的安眠药到底吃还是不吃呢?
- 上一篇:上一篇:这时候心里承受不住了,咋办呢?
- 下一篇:下一篇:父母的欲望,正在毁掉孩子的人生
阅读本文的患者还看了
医生团队
MORE-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精通沙盘咨询和心理测量技术、领悟治疗和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